书朋网

书朋网>翊唐 > 第三十一章 大唐天子(第2页)

第三十一章 大唐天子(第2页)

因为天子并未明确表示出对此事的看法,这想必便是鱼弘志所暗示的“态度暧昧”吧。再者说,以当今天子的脾性,若是其意已决之事,往往不会选择事下尚书省。而天子既然将此事召百官议,只能说明一点……

天子惑之……

李宗闵所需要的,是一个引子,一个不动声色便能让李宗闵的党羽明白宰相之意的引子。

然而问题在于,由于事出仓促,无暇互通有无,大多数朝臣对宰相的态度一无所知。

正在李宗闵暗自思忖着如何能不让李德裕得逞之时,礼部侍郎、尚书左丞杨嗣复,已从左侧坐席起身,面朝天子,拱手施礼。

“维州归降,正说明蕃虏军将心向王化者众矣,今已取维州,此时出兵,必然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所奏,臣私以为,或许可行……”

杨嗣复正说到一半,余光却“极为凑巧”地扫到了李宗闵从前方刺来的激烈的目光,让他一时间浑身打了个冷战。

杨嗣复与牛思黯、李宗闵出身同门,不消多说,便瞬间明白了宰相何意。他抬手拭去额上渗出的汗珠,惊慌之中连忙改口:“呃……不过若是细想,已据维州便罢了,出兵……却有重启战端之嫌,乃是断不可为。”

同李宗闵一样,静坐席间的杨虞卿也在静候着这个引子。

不管杨嗣复说得多么拙劣,引子的作用已然足够。杨虞卿便趁势起身,从旁补充道:“我朝穆宗皇帝长庆年间同蕃虏会盟,李德裕此番所作所为,不单有弃盟毁约之嫌。况且既已占据州城,出兵乃是重启与蕃虏战端,敢问他李德裕,若是烽烟再起,西川生灵涂炭,他李德裕担不担得起此责?”

一时间,杨虞卿话音刚落,尚书省议事堂内的群臣满座都或多或少的点头称是,有的甚至起身附议。又才过了半炷香的工夫,朝廷对李德裕的奏疏意见竟又倒向了另一边,而且似乎已有了定论。

正在李宗闵在坐席上沾沾得意之时,一个不卑不亢的声音从后传来。

“杨虞卿阴险小人,该杀!”

众人纷纷回视,果不其然,说这话的是与李德裕私交甚好的工部侍郎郑覃。

“维州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虏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德宗皇帝贞元中,韦皋欲经略河、湟,须此城为始。万旅尽锐,急攻数年,虽擒论莽热而还,城坚卒不可克,今其副使率众归降,岂有不据之理?诸公只因李相公环视一番,竟纷纷改口,不知我这大唐朝廷,谁人如此权势熏天?”

这最后一句话激得李宗闵咬牙切齿。

由于郑覃素来熟知古文典籍,当今天子又嗜爱读书,便于两年前让他担任了翰林侍讲学士,整日时常让其于翰林学士院相伴左右,讲经弄典。而郑覃也没少借此机会在天子面前驳斥李宗闵散布的针对李德裕的谣言。

李宗闵知道,针对奏疏的辩论只是个楔子。

从李宗闵暗示杨嗣复的那一刻起,辩论的重点便不再是李德裕的奏疏了,而是党争的延续,矛头早晚都会对准自己。郑覃率先发难,便是朝堂交锋的开始。议事堂内,天子在看李宗闵,宦官在看李宗闵,群臣左右都在看李宗闵。郑覃的一句话,已将李宗闵推向风口浪尖,身为宰相,他不能再沉默不语了。

“郑侍郎,你莫要因诸公同你政见稍左,便妄加臆测,”李宗闵早就看不惯郑覃能够仗着才学经常接近天子,眼中满是蔑视,反唇相讥道:“反倒是郑公,素来与李德裕交好,此番在场诸公不过是各抒己见,圣驾在此,你稍见不利于李德裕,竟跳出来胡言乱语,不知是不是早已在外勾连藩镇节帅,意欲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呢?”

李宗闵说完,又正眼望向天子,肃容拱手,收回了方才气势上的咄咄逼人,补充起来:“陛下命诸公在此商议,非争辩聒噪吵闹也,郑侍郎适才所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