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网

书朋网>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第94章 僵局(第2页)

第94章 僵局(第2页)

“我袁世凯为大清国总理大臣,焉能赞成共和,以负重托?”

袁世凯两眼冒火,看不出半点造作。

廖宇春?字少游。一八七零年出生,上海松江府娄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曾充清政。府驻日公使馆随员。回国后,襄助冯国璋、段祺瑞办北洋陆军学校近十年,一度担任保定姚村陆军小学堂监督,并随同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

辛亥革命时,与夏清贻、靳云鹏等奔走南北,联络议和。对南北议和做出突出贡献,因此而受重用。民国元年(1912年)被授陆军中将。

而在这一年的六月,因出版《新中国武装解决和平记》一书,述其参与南北议和经过。话语中涉及袁世凯在议和时内幕,为袁世凯所忌恨,遂被边缘化。

顾忠琛(1880—1945),江苏无锡人,早年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早期同盟会员。南北议和期间,代表革命党人黄兴与段祺瑞的私人代表在上海密谈。

一九一一年由无锡前往江苏,策动江苏起义事宜,先后任江苏军政。府参谋厅厅长、江苏革命军参谋长、江苏陆军第十六师师长、安徽新军协统等要职。

一九二三年任国民党本部中央军委委员,北伐时期任北伐讨贼军第四军军长。

一九四四年任汪伪国民**监察院院长。

此为后话。

袁世凯的生气应该是情理之中,但他稍后的变化也应该是真实的。

他生气是因为,这首先是牵涉到一个人的道德和信用,对一个整日把仁义道德挂在嘴上之人,这是最忌讳的东西。再者说,北洋军将领背着他去做这样的事,他不生气才怪?

靳云鹏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指出这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是大节和大义之所在。特别强调这个方案已经得到段祺瑞和一些军方将领首肯,说他这次来禀报也是按段祺瑞等将领的指示行事。

靳云鹏的这个说法当然是有根据有事实的。段祺瑞等武昌前线的将领也确实是袁世凯最仰仗的一支力量,甚至可以说就是袁的生命和根基。那么,这些高级将领都这样认为了,这样去做了,袁世凯还能继续坚持先前的立场了吗?这是袁世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袁世凯还是很疑惑,南方革命党人有这样的建议不稀奇,北方军人有这样的想法似乎还不可能。大家都是为朝廷效力,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呢?段祺瑞究竟是怎样考虑的?

对于袁世凯的疑虑,靳云鹏有思想准备,也早就和段祺瑞等人统一过口径。

靳云鹏毫不含糊地回答说:段祺瑞统帅的第一军全体一致,主张共和,并拟推举宫保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对此仍不敢太相信,军心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个样子?

他问靳云鹏:“这样做的后果你们想过吗,这将把我袁世凯置于何种境地,这不是明明白白要让我袁世凯不忠不义,不就是要让我背负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罪名吗?”

袁世凯的这段表白,人们根据其后来帝制自为的经历,总以为是一种虚情假意,是其政治上不诚实的表现。甚至说袁世凯真是老奸巨滑,竟然对北洋嫡系都不愿说真话露真情。

其实这种说法还是值得探讨的。那时还是帝制时代,像袁世凯这样的传统政治家,是要注意维护自己的政治信誉和政治形象的。事情被闹到了这个份上,相信袁世凯不高兴也在情理之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